打开世界地图,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上,刻画着两道伟大的人工奇迹:一是蜿蜒起伏、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是纵穿南北的三千里京杭运河。它们历史之悠久,工程之伟大,作用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有哪一项文化遗产能与之相比呢?长城内外,运河左右,座座城市,星罗棋布,宛如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星汉。而在万里长城拱卫的中心和京杭运河漕运的起点,闪耀着一颗最明亮的星辰,这就是中国古都北京。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都北京的一个特征。北京历史长河的源头,上溯至70万年前洪荒时代的北京人。而后,像滔滔江河,越往下游,河面越宽,河床越深。自公元前11世纪以来,北京曾先后13次为都,这就是:蓟、燕、前燕、大燕、刘燕、辽、金、元、明、大顺、清、中华民国(初期),当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特别是到辽、金、元、明、清五代,北京历史江河的激浪,更如“天排云阵千雷荡,地卷银山万马腾”。
图片来自网络
主客分明,布局宏大,是古都北京的第二个特征。以明清的北京城而言,它是作为封建皇帝治居之所而设计和建造的。君王为主,臣民为客;君权为主,神权为客——这就是北京城设计的主题。明清皇帝治居之所的北京城,以一条子午线即中轴线纵贯南北,皇宫位于全城的中心。城池宫殿、坛庙苑林、衙署寺观、市井民舍,都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两侧依次对称展开,格局严谨,主次分明。它的城垣依次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分为四个方阵(外城因财力不足未能围成方形),呈封闭式,层层相套,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园囿——宫城的御花园、皇城的太液池、内城的坛庙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园,也都布局有序,呼应相连。这一整套的都城规划设计,都是中华传统思想和精湛瑰丽艺术的完美结合。
詹姆斯·利卡尔顿摄于1901年
皇家宫殿,珍宝荟萃,是古都北京的第三个特征。北京从辽代开始成为皇都,至清末宣统皇帝退位,历时近1000年。古都北京不仅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而且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化艺术之精粹,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也是一座文物荟萃的博物院。秦朝阿房宫、汉朝未央宫、唐朝大明宫、宋朝大庆殿、金之宫殿、元之大内、明之紫禁宫殿、清之文渊书阁,其艺术精粹,其设计构思,古都北京,含其精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180万件文物,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长城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雄伟的宫殿,绮丽的楼阁,配置以亭台轩榭,陈设以奇珍异宝,北京城成为一座宛若仙境的城市。
坛庙园林,水木京华,是古都北京的第四个特征。北京的坛庙寺观,盛时达一千余座。现存最早的是潭柘寺,谚语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说它历史之悠久。而后,辽、金、元、明、清的寺观,遍布京城。如辽大昊天寺,殿后塔高66米有余,矗立天空,俯视苍穹。这座高塔虽毁,却留下四座古寺——大觉寺、戒台寺、天宁寺、灵光寺。到了明、清,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布南、北、东、西。北京城外的园林,南有下马飞放泊(南苑),北有积水潭(北海子),东有延芳淀(今河北安新地区),西有三山五园,还有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皇宫之内,有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古都北京是一座整体布局有序、坛庙寺观点缀、金水玉河环绕、名树异草遍布的花园城市。
图片来源:东方IC
各族文化,熔冶一炉,是古都北京的第五个特征。北京南襟河济,北连朔漠,位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东暨南部沿海及其岛屿海洋文化的交汇之地,历来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族融汇和相争之区。这突出反映在自秦始皇到清宣统两千多年皇朝历史中心的移动上,前一千年中国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安,后一千年中国政治中心主要在北京。这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所以说,正是由于各个兄弟民族的长期争局和融合(还有其他原因),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东移,北京才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建筑和园林,也汇合了各个民族文化之优长。四方民族,杂居北京,他们的衣食住行,坊里风情,宗教信仰,岁时习俗,使北京的市井生活更加色彩斑斓。
赫伯特·乔治·庞汀摄于1902年
世界文化,密切交融,是古都北京的第六个特征。辽南京的清真寺(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例。到了元代,大都是当时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壮举。《明史·外国传》记载,明朝同87国有外事交往,可见其时中外文化交流之盛况。晚明利玛窦将西方近代文明带到京师,《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自鸣钟等使北京士大夫耳目一新。清代康熙时西方耶稣会士进入宫廷,使近代科技文化对宫廷产生影响,也将中华文化传到欧洲。中国儒家经典开始被翻译到西方,《康熙皇帝》传记也出现在凡尔赛宫。晚清时期,外国在北京设立29个使领馆,东西方文化交往出现新的特征。
皇城古韵
1、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2、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天坛拥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此外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
3、地坛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袛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地坛的祭祀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观,地坛的设计思想是以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达到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地坛所表达的,一是大地观念,二是领地观念。阴阳说和“天圆地方”、“地谓之黄”之说属于大地观念。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坛上层设皇帝祖先配位、下层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属于领地观念,这是地坛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4、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
正月初一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在清代,每年此时,清宫要从雍和宫派36名僧人,在中正殿诵《迎新年喜经》。如今,正月初一日凌晨两点,僧人们就起来到殿上,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直到天明。初一晨,僧人们又伴着浑厚、深沉的钟声,穿过一道道院落至法轮殿,诵《永保护法》等经文,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此日到雍和宫礼佛的人特别多,信众们虔诚礼佛、燃香、转经。从他们静静的祈愿中和幸福的笑脸上,可以看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希望。
4、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
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5、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以巷子为中轴,两侧分出诸多特色胡同。胡同里分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再加上南锣鼓巷林立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建成,无疑将为这里带来更多商机。它已经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6、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是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
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暮鼓晨钟”现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钟、鼓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老北京”的象征。
7、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一项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最壮丽的文化奇观。只有中国才有北京,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创造北京。在这座城市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达到了光辉灿烂、登峰造极的境地。